提到改善老人居家环境,除了软硬装做好适老化改造,也不要忘记老人的心理健康!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老人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,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其生理机能的退化进程。
因此,针对老人心理特点,住宅设计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:
NO.1
细致入微 提高安全感
老人对居住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,心理安全感逐渐下降。
通过强化无障碍设计、安装防火防盗和报警设备、改善空间设计、合理选择采用暖色调和质地温和的建筑材料,为老人提供更具安全感的居住环境。
同时在规划中对老年住宅就近布置医疗和服务设施,亦有利于提高老人的安全感。
NO.2
融入氛围 获得归属感
老人怕寂寞,喜欢把自我融合于群体和社会之中,希望在群体和社会中得到认可,获得归属感。
注重创造家庭团聚空间,让老人融入到家庭氛围之中,尤其对于轮椅老人,在客厅的坐席区及餐厅的餐桌旁留出可供轮椅停放的空间,以便老人能够舒适地参加家庭集体活动。
同时,在阳台摆放茶几和单人椅,老人放空时可以看到室外人们的活动,增强其与外界生活的联系。
NO.3
合理布局 营造舒适感
老人的生活主要围绕住宅开展,且对住宅空间的舒适感要求较高。
室内不仅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、适宜的居室尺度与形状、良好的朝向关系,还应保持空气清新,阳光充足、安静少噪声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等物理条件,为老人的居住营造舒适感。
NO.4
要照顾,也要保障私密
老人与亲人间有适当的声音和视线联系,以保证老人在有需要时及时得到帮助和照顾。
还要考虑老人对私密性的心理需求,为其提供安静、稳定、少噪声、少干扰的休息空间。
NO.5
惬意居家,创造邻里感
对于经常赋闲在家的老人来说,社交对象往往是同一小区的老人。
为了方便老人之间的社会交往,在公共区域设置适宜老人活动交流的场地和社区用房,在住宅楼内创造适合老人邻里之间交流的空间,如公共走廊,相邻两户阳台之间,都有利于创造邻里交流的机会,促进邻里互助环境的形成。
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,做好居家适老化改造,打造满足老人多需求的老年住宅,自我独处、家庭欢聚、友邻畅谈,尽情享受美好晚年吧!